English

“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”

2000-08-01 来源:光明日报 陈建才 我有话说

万载县三兴镇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,在全镇开展“民间议政例会”活动,让广大农民参政议政,使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,消除了干部和农民之间的隔阂,收到了群众满意、干部顺气、生产发展的良好效果。

三兴镇建立“民间议政例会”制度,起源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。该镇10个行政村共2.58万人,过去是有名的上访镇,村民动不动就上访,不但损害了三兴镇的形象,更主要的是政令得不到畅通,影响了生产的发展。过去三兴镇干部总认为“刁民”多,难管理,把板子打在农民身上。但1998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们的看法:当时,镇政府抱着为民办实事、做好事的良好愿望,为改变集镇的脏乱差环境,决定拓修一条水泥路。然而在拆迁住房、征用土地时,遭到一些村民的强烈反对,无论镇里的干部怎么说服、教育,村民就是不听。最后,镇里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党员、老干部,以及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其他群众代表,召开座谈会,把修路的目的、意义和好处等作了详细介绍,并认认真真地征询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政府的良苦用心,通过一个短短的座谈会,就换来了村民的理解。会后三天,原来闹事的村民思想通了,再没有人提出什么无理要求,施工得以顺利进行。如今,一条1.5公里长的水泥路穿街而过,集镇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,连当初强烈反对的群众都夸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。

这件事给了三兴镇党政干部很大的启发:第一,同样一件事,同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,因不同的方法便得到不同的效果,前者政府一厢情愿,发号施令,群众不买帐,后者依靠群众、相信群众,群众拍手称好。“问题出在群众身上,根子在干部身上”。这话一点不假;第二,新形势下干群关系之所以紧张,主要的还是干部和群众彼此缺乏沟通,产生了人为的隔阂,一些群众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,政府指向东,他偏要往西;第三,过去那种一套指令、一个文件、一声号召的办法,用来做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行不通了。于是从1998年开始,三兴镇在总结修路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经过充分酝酿,决定建立“民间议政例会”制度,扩大政府办事的透明度,让更多的群众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力。

首先,采用群众推荐、组织审定的办法精选“议政员”。

其次,建章立制,统一运作。该镇制定了“三兴镇民间议政例会制度”,固定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,规定每月的最后一天,镇干部下到各自挂点村,与村干部一起召集“议政员”召开议政会,平时遇有特殊情况则临时决定。

第三,开诚布公,以理服人。议政例会的主要内容,一是将政府的重大决策交群众讨论,议一议,二是“议政员”们把群众中的反馈意见收集上来,听一听,三是拿政府的决策和群众的想法摆上桌面,评一评。在评议活动中,镇、村干部以完全平等的身份,自由讨论的方式,与群众面对面开诚布公,摆事实讲道理。谁的理由更充分,谁的决策更恰当,就按谁的意见办。

开展“民间议政例会”活动以来,横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“隔离墙”被推倒了,气顺了,心更贴近了,工作也好做了。昔日的上访镇成了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政通人和,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。民间议政例会形式,已达到了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“双赢”效应。

(作者单位:中共江西省万载县委宣传部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